這兩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臉識別已經逐漸成為了新時期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忘記密碼了?沒事兒,咱還可以“刷臉”!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看看這項技術發展到哪一步了。
傳統的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是基于可見光圖像的人臉識別,人們也比較熟悉這樣的識別方式。不過,這種方式的缺點其實非常明顯,光線的限制性非常大,并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解決光照問題的方案有三維圖像人臉識別,和熱成像人臉識別。但這兩種技術還遠不成熟,識別效果不盡人意。
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解決方案是基于主動近紅外圖像的多光源人臉識別技術。它可以克服光線變化的影響,已經取得了卓越的識別性能,在精度、穩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體系統性能超過三維圖像人臉識別。這項技術在近兩三年發展迅速,使人臉識別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
目前市場上有三種主流方案,它們分別是3D結構光方案(Structured Light)、ToF 3D方案(Time Of Flight,時差測距技術)和雙目立體成像方案(Stereo System)。
3D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
3D結構光技術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近紅外激光器,將具有一定結構特征的光線投射到被拍攝物體上,再由專門的紅外攝像頭進行采集。這種具備一定結構的光線,會因被攝物體的不同深度區域,而采集不同的圖像相位信息,然后通過運算單元將這種結構的變化換算成深度信息,以此來獲得三維結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光學手段獲取被拍攝物體的三維結構,再將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更深入的應用。
ToF(Time Of Flight)
ToF是3D深度攝像頭的其中一種方案,是結構光的同門師弟。ToF測距有單點和多點兩種,其中手機上一般會用多點測距。多點測距的原理和脈沖的單點測距類似,但是其收光器件為CCD,即帶電荷保持的光敏二極管陣列,對光響應具有積分特性?;驹硎羌す庠窗l射一定視野角激光,其中激光時長為dt(從t1到t2),CCD每個像素利用兩個同步觸發開關S1(t1到t2)、S2(t2到t2+dt)來控制每個像素的電荷保持元件采集反射光強的時段,得到響應C1、C2。物體距離每個像素的距離L=0.5*c*dt*c2/(c1+c2),其中c是光速(該公式可以去除反射物反光特性差異對測距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發出一道經過處理的光,碰到物體以后會反射回來,捕捉來回的時間,因為已知光速和調制光的波長,所以能快速準確計算出到物體的距離。
雙目立體成像方案(Stereo System)
雙目立體成像(Stereo System)是利用雙攝像頭拍攝物體,再通過三角形原理計算物體距離。已經上市的華為nova3采用的就是雙目3D人臉識別方案,而且是IFAA(互聯網金融身份認證聯盟)提供的標準,這也是其達到支付級的主要原因。nova3搭載的兩個RGB(彩色相機)攝像頭通過模擬雙眼視覺系統來識別設備使用者。雙目方案的原理最簡單應該是比較早的一種人臉識別方案,方案成本最低。所有采集的深度信息都依靠攝像頭所采集的圖像來通過軟件算法得出,精度要求取決于捕捉分辨率。同時由于這種方案需要依靠算法分析圖像得到深度信息,計算負荷最大、算法復雜性最高、實現難度大,識別的速度較慢。另外它也會受到光線的影響,尤其是昏暗環境下。